3月29日,由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联合云南省人民政府、中国外文局共同主办,以“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共谋现代化发展”为主题的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举行。开幕式上,中国平安作为受邀参会企业代表,分享了助力国家减贫和乡村全面振兴的经验,并在大会上举行了妈妈的针线活·怒江非遗“橙色工坊”揭牌仪式。

  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共300多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并展开深入探讨,共同交流减贫治理和乡村振兴经验,为推动可持续发展和共同现代化凝聚智慧和力量。会上,中国平安品牌宣传部总经理陈遥在“共绘怒江乡村振兴新画卷”特别论坛上分享了助力怒江摆脱贫困的主要做法和经验。2022年以来,中国平安多措并举助力云南地区乡村振兴发展,通过提供乡村振兴贷款资金、扶贫贴息贷款,打造智慧农业产业基地、乡风文明共建、新农人致富带头人培训等方式,为云南地区产业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提供乡村振兴支持资金超过50..5亿元,为怒江乡村企业提供2577万贴息贷款,带动826户,2676人实现脱贫致富增收。

  中国平安“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亮相此次论坛,并向全世界展示了“橙色工坊”项目及助力少数民族妇女实现就业增收的发展成果。开幕式结束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伊琳娜·博科娃,多米尼克驻华大使马丁·查尔斯等多位外国友人来到非遗文化展区参观了“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并了解非遗文化传承情况。在场工作人员,向部分外宾等赠送了由少数民族绣娘手工制作的刺绣作品。

  近年来,中国平安持续在云南怒江地区开展助力乡村振兴帮扶行动,并致力于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30日上午,在怒江州文旅局和怒江非遗中心组织下,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中国平安、《艺术与设计》杂志社等参会代表一行,前往福贡群发民族服饰加工专业合作社进行实地考察,共同商讨“橙色工坊”未来发展计划。这也是“妈妈针线活”公益项目支持的“橙色工坊”首次落地怒江。该工坊位于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是一家以傈僳族原生态民族服饰为主要产品的非遗就业工坊。近年来,在工坊创始人此路恒的带领下,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在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实现了就业增收,产品远销缅甸、新加坡、泰国、日本等地。

  “妈妈的针线活”是中国平安、艺术与设计杂志社、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等组织共同发起的公益项目,主要聚焦中国边远地区基层家庭妇女创收、妇女就业、民族文化及非遗传承等内容。截至目前,该项目已累计资助四川、云南、贵州、新疆、湖南、广东、内蒙古等地的民间工坊培训数百名少数民族乡村妇女,并帮助和带动她们就业增收。

  2022年“妈妈的针线活”项目支持的“太阳的秘密”、“天下第一幅”、“柯尔克孜族”三个非遗文化刺绣作品成功面世。为更好帮助传承少数民族非遗文化和助力产品推向市场,中国平安通过上线平安企业采购平台、壹钱包app零售销售渠道,仅在当年一年就助力产品销售2000余件,直接帮扶绣娘60余人,销售额约23.7万,人均增收2000余元。

  2023年“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持续升级,融入环保(废物循环利用)及非遗传承的理念,打造“1+1+1+N”运作模式,即“1个权威公益机构的专业管理+1套可持续的专业化帮扶方案+1处标准化的区域落地场所+N个爱心企业支持”,积极推动“橙色工坊”项目建设,通过资金的支持、商品设计赋能、产品制作工艺培训、项目宣传推广等方式,“以销定产”,打造低收入妇女创业增收试点样板,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助力乡村振兴。截至目前,“橙色工坊”项目已在四川雷波县和喜德县、广东韶关乳源县、内蒙古科右中旗、云南怒江等多个少数名族地区落地,帮助当地少数民族村民发展非遗产业,取得积极成果。

  中国平安表示,未来将持续聚焦减贫治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积极探索助力乡村振兴和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成功经验和成功案例,持续推动“妈妈的针线活”公益项目,讲好中国的减贫故事,让中国的减贫经验成果在更大范围内惠及世界各国人民。

  稿件提供:平安产险大连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