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医者仁心:扎根基层三十余载的“健康守护者”

何传义,中共党员1974年生于河南古称“归德府”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是当地赤脚医生,自幼对针灸耳濡目染,8岁便随父亲出诊,立志从医。1994年从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系毕业后,他放弃城市医院的优渥条件,毅然选择在当时缺医少药的开封市郊区南郊小王屯村开设村卫生室,(现为鼓楼区南苑小王屯村卫生室),开启长达30余年的基层行医生涯。村民亲切称他“何大夫”,不仅因其医术精湛,更因他始终坚持“让患者花最少的费用,好得再快一点”的诊疗原则,成为村民心中最信赖的健康守护者。

二、仁术济世,扶贫救困

何传义的医德事迹数不胜数:深夜驱车送高烧患儿转诊并垫付医药费;为经济困难的农民工免除治疗费用;资助残疾村民李春艳学习正骨推拿并助其开店自立。他连续30年开展“三伏贴”免费贴敷活动,每年自费7万余元,惠及老党员、孤寡老人、环卫工人等1.2万余人次。此外,他定期为全村50岁以上村民免费体检,为60岁以上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将医疗服务延伸至田间地头。

三、家国情怀,赤子之心

2008年汶川地震,在自已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他捐款千元;2009年手足口病暴发,他自购体温计、消毒液逐户发放;新冠疫情中,他自筹20万元熬制“扶正抗疫中药液”4万余包,免费发放给环卫工人、一线抗疫人员。这些善举不仅彰显医者担当,更体现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2020年他获评“河南省疫情防控身边好人”。践行了家传“大疫施药”的家训。

四、针灸圣手:家传技艺与现代创新的完美融合

何传义的家传三棱针疗法源自宋代御医王惟一针灸体系,历经六代传承,2022年被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遴选为“河南省首批优质中医学术流派项目”。他家传的“四白散”外敷结合一针透多穴针刺技术,诊疗面瘫治愈率达95%,有效率高达98%,成为中医界的典范。

五、技术革新:从面瘫到慢性病的突破

面瘫治疗:针对面瘫急性期,他运用家传一针透多穴的针法和家传“四白散1号”膏药外贴翳风、牵正、地仓等特效穴位,辅以“扶正散”鼻腔给药,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当天即可见效,一个疗程既可临床治愈,符合中医“简、效、廉、验”四大特点;针对面瘫后遗症,采用三棱针刺血疗法,配合现代工艺制作的膏贴,面部发紧、耳后疼痛、怕风怕凉,这些症状均可以明显缓解或者消除。何大夫特别强调:“面瘫患病后一至七天为黄金治疗周,一至三十天为黄金月”,“早发现、早确诊、早专业治疗、不易留后遗症”。该技艺2017年6月被开封市人民政府公示为“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慢性病调理:针对面瘫后遗症合并血压高、血糖高患者,他依据的学术思想为“凡病必虚,久病必瘀”、“万病根源在于瘀”,在人体特定的脉络瘀滞穴位及病变经络处运用针刺配合拔罐方法,把体内的瘀滞、瘀血、以及致栓因素排除体外,使气血得以畅通、阴阳平衡,是快速治疗人体五脏六腑疾病的简便有效的方法。它操作简便、疗效迅速,往往有:“立起沉疴、顿消痼疾”的作用,临床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只有排除瘀堵取出血栓才能彻底清除人体脏腑组织垃圾、毒素、才能使血脉畅通、提高脏腑组织营养供给的通道、提高和恢复脏腑的正常功能,恢复人体脏腑组织,调理各种顽固性的疾病。何大夫创新了三棱针放血疗法,分析每一位患者具体情况进行干预(如控制体重、调节情绪),使部分患者摆脱长期药物依赖,实现临床数据正常化,达临床治愈之目标,持续跟踪健康管理365天。

智能针灸铜人:自1994年独立开展工作传承针灸运用针法以来,他反复查阅北宋针灸铜人铸造鼻祖王惟一著作,他与众弟子共同设想研发智能针灸铜人,目标是集经络穴位科普、中医治未病宣传教育为一体,沉浸式了解中医体验中医,“寓教于乐”,将传统教学与现代科技结合,推动针灸教育普及,实现中医中药进社区、中医中药进家庭,让百姓少病、不生病、生了病及时找针灸医师,少花钱,好的再快一点。

六、学术贡献: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深耕

他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提出面瘫属“经筋病候”理论,强调“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并依据《黄帝内经》辨证施治,规避中药配伍禁忌,确保治疗安全。他的代表著作“三棱针放血加中药外敷治疗面瘫”被《中国中医药报》等权威媒体刊载,根据三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编著了《常见病刺血疗法》,曾多次受邀赴湖北、云南、内蒙古等全国多地医疗机构开展学术交流,成为中医针灸领域的标杆人物。

七、传承之火:打破桎梏,广纳门徒

何传义打破传统中医“传内不传外”的壁垒,公开面向全国收徒,至今弟子逾千人,包括巴基斯坦、澳大利亚等国际学员,形成“传、帮、带”立体化传承体系。2023年1月被开封市总工会授予“2022年开封市师带徒标兵”。

传承模式创新

惟一堂中医馆:在开封清明上河园设立中医文化展示馆,以宋代针灸铜人为载体,开展青少年中医启蒙研学,2021年获评“开封市百姓学习之星”。

线上线下结合:通过互联网直播授课、病例分享,将家传技术辐射至全国;与河南大学合作推进王惟一学术研究,培养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传承人,被河南大学文化产业与旅游管理学院聘为“校外导师”;在首都北京以北宋御医针灸铜人铸造鼻祖王惟一之名创办了北京惟一堂国医馆,重点开展运用各种针法调理四高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治未病。

师带徒标兵:2023年1月,他被开封市总工会授予“2022年开封市‘师带徒’标兵”,秉承“不轻传 诚者主动传”,“扶上马 送一程”理念,对弟子倾囊相授,确保技艺薪火相传。

社会影响:从农村到国际的辐射

他的弟子中不乏80岁高龄的求学者,更有海外中医爱好者慕名而来。通过传承,何氏针灸技术已治愈超20万面瘫患者,总诊疗量近50万人次,足迹遍布全国乃至海外。

八、大医精诚:荣誉背后的坚守与展望

何传义先后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开封市道德模范”、“河南好人”等称号,其成就被《河南日报》《健康报》等广泛报道。然而他始终淡泊名利,坚守基层,坦言:“若离开乡亲,那些信任我的患者怎么办?”

未来愿景

他计划进一步推广智能针灸铜人,开发系列智能产品,将其应用于家庭保健与中医教育;在世界针灸日筹备“王惟一针灸学术国际论坛”,推动开封成为中医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全民健康,中医先行”的理想。

九、政府平台 村医串雅

河南省人民政府“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第(五)项目第3条“在公立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专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色技术疗法传承发展”,三级甲等中医院开封市中医院(自贸区院区)敢为天下先,立足百姓需求,为专长医师特设“民间名医馆”,让百姓享用中医针灸特色诊疗技术,聘请何大夫成为该馆主治面瘫的专业医师,何大夫在深感荣幸的同时又倍感压力,深感只有把压力转化为动力才是对医院的回报。现每周二均准时到达工作室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北京铃医串雅医疗技术研究会经过多名患者诊疗后的随访调查,聘请何大夫为其负责学术传承教育的副会长。

何传义以一根银针串联起传统与现代,用仁心仁术诠释“大医精诚”的真谛,以事不过三的理念,通过三棱针技技术“让原发性高血压、二型糖尿病减药 减药减针 断药断针成为今生追求“,做明(明白)医,不做名(名气)医”是一直以来的坚持,他不仅是中医非遗的守护者,更是基层医疗的拓荒者、文化传承的创新者。正如他常引用的《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位扎根乡野的中医大家,正以毕生之力书写着杏林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