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蓉牵手”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成都高新区“中试+研发”概念验证训练营走进北京高校成功举办!
为深化京蓉协同创新机制,构建“研发在京、中试在蓉、场景赋能”的跨区域转化通道,2025年4月10日至11日,成都高新区“中试+研发”概念验证训练营“走进北京高校”专场活动在芯华创新中心(北京中心)成功举办。
此次活动由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指导,成都高新区科技创新局主办,成都高投盈创动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成都高新蜂鸟先进智造科技有限公司、成都高新蓉创芯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承办。高科集团、芯华创新中心(北京中心)相关负责人出席活动并致辞 ,活动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的近20个科创团队参与,项目涵盖人工智能、新材料、新能源、先进智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同时邀请了多家投资机构、孵化平台和产业链企业代表共同参与。群英汇聚,共同探索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市场的全链条转化路径。
活动现场,高科岷山公司代表详细解读了成都高新区“中试跨越行动计划”,该计划聚焦产业建圈强链,针对硬科技创业者缺资金、缺工程化能力、缺市场化能力三大主要问题,探索形成1个策略(“建在链上,设在园中”)、2条原则(坚持“对外开放”和“面向制造”)、3大标准(“瓦特式人才+市场化投资+科创团队”)、4轮驱动(以中试平台为核心,链接“研发、孵化、基金、场景”资源)的“1234”工作模式,坚持问题导向,从谋划、建设、运营三个维度推动中试平台建设,营造“中试+”生态。此外,成都高新区中试云平台近日已正式上线投入使用,全面深化中试资源与创新服务能力建设,加速构建辐射全国的中试生态圈。
专题培训环节,创孵领域、投资领域、知识产权、中试平台等专家为科创项目团队带来了前沿且实用的知识分享。如创孵专家深入剖析了《科创项目孵化培育模式与路径选择》,从团队组建、商业模式到市场分析,系统性拆解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路径,并结合案例解析“产品化-商品化-利润化”的实践方法。中试平台专家导师则在《中试平台加速科技成果产品化》课程中,聚焦成果转化痛点,系统阐释中试平台在技术熟化、工艺优化、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核心价值,解析其提供的场地设备、工程化验证、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服务,并结合真实案例展现中试平台如何帮助科技成果加速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跨越。此次专题培训通过多维度、全链条的知识赋能,为科创项目团队带来了显著的认知升级和实操能力提升,为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与商业化落地奠定了坚实基础。
项目路演环节汇聚了北京顶尖高校的多个优质科创项目,覆盖人工智能、先进智造、生物医药等前沿领域,吸引了高投创投、策源资本、中信聚信、中试基金等十余家知名投资机构参与。其中,清华大学“炬玄智能”团队研发的高精度时钟芯片,通过突破性设计显著提升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填补了国内高端时钟芯片技术空白;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项目团队主导的“启先核”项目,利用创新的超强电离技术大幅提高质谱分析效率与灵敏度,为核能和医疗领域提供全新解决方案;清华大学项目团队的“AI+3D CAD生产平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与工业设计,优化复杂零部件的建模与制造流程;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医者AI”项目打造国内最大健康管理AI平台,推动个性化诊疗与健康监测的普惠化发展。此外,北京大学“WorkMap无边智能工厂”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AI全光慢病检测仪”等项目也凭借前沿技术优势,获得投资机构的高度关注。通过“云参观”成都高新蜂鸟智能硬件中试平台,团队直观领略了中试平台赋能新产品开发的强大能力。在学习考察环节,实地参观调研了芯华创新中心(北京中心)的发展成果,并走访了无问芯穹、细胞壁科技等重点企业。这些环节帮助高校科研团队与产业链资源深度对接,有效促进了北京高校科研资源与成都高新区中试平台及应用场景的紧密链接。
2025年,成都高新区“中试+研发概念验证训练营”已走进四川大学,后续将持续走进重庆大学、武汉大学、电子科技大学等高校,挖掘全国各地高校院所创新项目到区开展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成果转化工作,为区内中试平台链接优质项目资源,为优质项目提供转化成果落地土壤。
目前成都高新区全区已建成72个中试平台,总投资约50亿元,覆盖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拥有设备超过9065台,聚集工程师1757人,2024年服务中试项目3140个,中试服务收入超16.2亿元,经平台服务中试项目形成产品产值累计超百亿元,助力中试项目获融资额累计超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