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存量进化,顾家购物中心开启家居行业效率革新
经济下行与存量消费时代,传统家居增长模式已经失去确定性。过去三年,家居消费赛道逐渐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市场”,传统家居卖场面临客流量减少、转化率降低的困境。而行业竞争也不断白热化,从单一产品价格转向品牌、设计、服务等综合能力的比拼。
同时,随着90后、00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后,消费者需求呈现多元化与体验升级的特点。年轻消费群体更加追求颜值与功能兼具的“整家解决方案”,强调便捷的“一站式购齐”,更注重线下场景的沉浸感和互动性等等。因此,行业普遍在思考:如何打破传统渠道的桎梏,在存量市场中找到新增量?
基于此背景,顾家家居的购物中心渠道正展现出显著的运营效率优势,通过引进更多优质的经销商来逐步打开经销商结构、渠道结构,面向更加多元与年轻化的人群构建稳定的消费者心智。
与传统家居卖场相比,顾家购物中心门店的自然流量接近10倍,高客流量直接推动进店率与转化率提升。新店最快3个月实现回本的高周转效率,吸引26%的投资者选择多店布局,而坪效更是达到传统渠道的1.5倍。这一模式在区域市场屡创标杆案例:宁夏吴忠万达店借势315焕新购物节单场活动业绩突破190万;合肥龙湖天街店国庆黄金周7天零售额超140万,其中整家融合订单占比达52%,印证了“场景化体验+精准服务”的协同效应。
正如吉姆·柯林斯所言,卓越企业通过创新重新定义环境。当传统卖场收缩时,顾家家居以“场景体验+服务”重构规则——这或是存量时代渠道进化的最优答案。
01
轻资产运营:
从“重包袱”到“零库存”的效率革新
2025年,家居行业的经销商们正站在十字路口。
传统模式下,巨大的建店成本、高额库存占压、低效的仓配管理,如同一张越收越紧的网,而客流下滑与价格战的双重挤压,更让盈利空间持续收窄。而顾家家居却以购物中心渠道为创新载体,通过一场“轻资产革新”,为行业撕开了一道突围的裂缝。
本质上来说,传统经销商的焦虑根源在于“资金效率”。
通常而言,一家300平方米的门店,库存占压常达150-500万元,且周转率不足2次/年,大量资金沉淀在仓储与物流环节。但顾家家居依托全国9大制造基地与4大海外基地的仓配网络,通过一体化仓配服体系下的“嘉好SDS系统”,实现库存实时监控与智能调度。经销商无需自建仓储,订单就近仓库内完成配送安装,库存周转率也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这套体系的更深层价值在于“业财一体化”——从订单、仓储到售后结算的全流程透明化管理,让经销商后台可实时追踪缺货与滞销数据,系统自动预警并推荐调货方案。如果说仓配体系解开了资金枷锁,那么“轻硬装,重软装”策略则是对空间价值的另一种诠释。
传统卖场依赖重装修吸引客流,硬装成本通常高企不下,而一旦风格过后,翻新成本又成了难以避免的成本。顾家家居反其道而行,将硬装成本大幅压缩,通过可移动展架、数字化屏显与模块化场景设计,实现“低投入、快回报、高坪效”的核心竞争壁垒。
针对购物中心业态的创新店态策略,顾家家居通过场景分层精准触达不同客群。有别于传统渠道,顾家购物中心围绕客户消费旅程MOT研究,创新性地采取让消费者高度自主体验的店态布局与动线设计,契合现代购物中心年轻化、个性化的消费群体偏好,为消费者营造一个更开放、更自由、更沉浸的购物环境,带来前所未有的家居购物体验。
其中,入口形象区以高性价比小件商品陈列吸引非精准客户进店,完成初步引流与会员转化;零售场景通过专业单品展示激发即时消费,实现“逛买一体”的轻决策转化。核心的生活场景则聚焦精准客户,通过客餐卧一体化整家方案营造理想家居氛围。三层场景环环相扣,从流量捕获到深度转化,大大释放了家居零售的空间价值。
轻资产模式的本质是价值链的重构。传统经销商如同孤岛,需独立承担选址、装修、库存、售后等全链条成本;而顾家通过总部赋能实现与商场总部直线对接进而获取更优惠的租金政策。同时,凭借顾家总部专业的招商服务,能进一步打破经销商在选址过程中的误区。顾家购物中心将经销商转化为“生态节点”的模式,也能帮助经销商将释放的资金转向数字化设备与场景迭代,进而大幅提升资金效率。
在这一模式下,经销商不再是重资产囚徒,而是生态运营者——总部提供数据工具与供应链支持,经销商专注本地化流量运营。当传统卖场仍在为租金与空置率焦灼时,顾家的实践揭示了一个真相:在存量市场中,效率革新比规模扩张更具穿透力。
而对于家居行业而言,轻资产也不是妥协,而是通往可持续增长的新起点。
02
新流量模型与品牌势能:
助力经销商破除“流量危机”
家居零售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刻的流量危机——传统卖场门前冷落,新开门店存活率持续走低,经销商在成本与客流的夹缝中艰难求生。然而,顾家家居的购物中心渠道却逆势突围,凭借独特的“532流量模型”与深厚的品牌势能,构建了一套购物中心新的商业流量逻辑。
其中5指的是50%的自然流量、3指的是30%的社区流量,2指的是20%的数字化流量。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将品牌信任转化为流量引力,并通过精细化运营实现高效转化,最终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出增长新路径。
在这一流量模型之下,顾家购物中心相当于构建了“1店3铺”的中心流量场:一家门店同步覆盖线上平台、线下场景与社区圈层,形成三位一体的流量聚合效应。通过购物中心的高频消费场景自然承接线下客流,借势数字化工具实现线上直播、社群裂变精准引流,同时辐射周边小区需求,打破传统渠道的流量孤岛。
这种模式不仅以“一店多能”提升经营效率,更通过流量复用降低营销成本,在存量竞争中开辟增量空间。当门店成为连接用户生活场景的枢纽,商业逻辑便从“被动获客”转向“全域渗透”,为商家抢占市场先机提供系统性解法。
此外,顾家家居通过多年深耕,从签约国民级代言人到牵手顶级体育IP,逐步在消费者心智中烙下“专业”与“信赖”的标签。这种品牌势能的直接体现,是购物中心门店天然的流量吸附力——消费者无需复杂的品牌教育,仅凭认知惯性便愿意驻足体验。
自然流量的捕获仅是第一步,如何将其转化为可持续的销售动能,考验着运营体系的精细度。其次,以社区流量深度运营为核心,购物中心通过专业能力建设、专属权益活动及会员复购策略,挖掘二次需求,大幅提升店铺的复购效率,实现用户价值与品牌粘性双提升。
数字化流量是这场变革的加速器。顾家家居品牌全年近十场十亿级大促营销,搭配购物
中心高频节点促销爆破,数字化投放获取海量客资,支持门店本地化生活灵活营销,多重保障门店业绩增长。同时,在社交媒体层面,购物中心作为线下流量的聚合地,也是小红书网红打卡点的核心载体,而顾家家居在小红书也有着非常完善的矩阵体系。
归根结底,家居零售的竞争已从单一的产品或价格维度,升级为系统性能力的较量。而顾家家居的购物中心揭示了一个趋势:在存量市场中,品牌势能是流量获取的“引力场”,精细化运营是流量转化的“催化剂”,而数据驱动的系统性能力则是持续盈利的“护城河”。
当行业仍在为短期生存挣扎时,这种以长期主义构建的生态模型,或许正是破解增长困局的关键。
03
家电家居融合:
顾家打开商业中“家”的场景版图
当传统卖场还在为客流与转化率焦虑时,顾家家居的购物中心门店里,一场跨界融合已悄然结出果实——“家电+家居”的深度融合模式,这不仅是品类陈列的革新,更是政策红利与商业逻辑共振下的效率革新。
2025年全国两会刚刚结束,“以旧换新”再次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这一数字相较于去年的1500亿元翻了一番,有望继续带动国内消费品市场复苏。
但传统卖场的割裂感曾让消费者疲惫不堪——家电区与家居区风格冲突、尺寸错位,购买流程被切割成零散的决策片段。顾家的解决方案是将空间作为整体提案:冰箱嵌入定制橱柜形成视觉统一,空调与沙发配色呼应营造氛围一致性,智能家居系统串联全屋功能。
这种设计不仅解决实用痛点,更通过美学完整性提升空间价值。消费者从“买单品”转向“买生活方式”,决策链条被大幅缩短。经销商的认知也被拓宽,家电背景的经营者不再受限于单品思维,顾家家居提供的场景销售培训与数据工具,帮助他们快速掌握整家方案推介、私域流量运营等新技能。
这场融合革新的本质,是对家居零售底层逻辑的重构。
它不再依赖单一品类的价格竞争,而是通过政策红利激活需求、场景创新提升溢价、生态协同优化效率,在低频赛道中创造高频价值。当行业仍在争论“大家居”是否伪命题时,顾家用实践证明:边界的打破并非品类叠加的游戏,而是对消费者真实生活场景的回应。
未来的家居零售之战,或许将不再局限于卖场坪效的比拼,而是生态位争夺——谁能在“家”的完整图景中占据核心节点,谁就能领跑下一个十年。
结语
商业哲学家阿里·德赫斯在《长寿公司》中指出,真正可持续的增长,来自对生态系统的持续优化。顾家家居的突围印证了这一理论——通过轻资产降低进入门槛,以流量协同破解获客难题,借政策红利重构消费场景,最终在存量市场中开辟出新蓝海。
目前,顾家家居在购物中心渠道的全国布局已初具规模。截至当前,其购物中心门店数量已达94家,覆盖全国24个省市,并成功进驻万象城、万达广场、龙湖天街、宝龙广场、吾悦广场等41个高流量优质商业项目。未来扩展计划进一步提速,2025年预计新增100家购物中心门店,持续加密重点城市网络。
当传统家居零售仍在红海中挣扎时,这场以场景体验和服务为关键词的变革,或将成为行业分水岭。对于投资者而言,加入顾家购物中心渠道不仅是选择一个品牌,更是拥抱一场家居产业的效率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