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教龄语文老师的作文批改"新武器":

批改作文至深夜,台灯下红笔勾勒的印记铺满书桌

"张老师,您又改作文到这么晚呀?"保安老张隔着窗户朝我喊。我揉着发涩的脖颈苦笑——教了二十年小学语文,最耗心力的始终是作文批改。五十份稚嫩文字里藏着五十种奇思妙想,可逐字批注、提炼亮点、对症开方这套"功夫",总让我这个"老中医"忙到披星戴月。直到三个月前遇见"题小小",我的作文批改史翻开了新篇章。

 

微信截图_20250422150525.png

 

一、从"改作文"到"读童心"的转变
第一次上传学生作文时,我半信半疑:题小小这款AI软件真能读懂孩子的文字?当系统弹出《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批改报告时,我惊得差点打翻茶杯——"比喻新颖:将沸腾的水蒸气比作'云朵小精灵跳踢踏舞',充满童真想象力;逻辑漏洞:未说明实验失败三次后如何调整变量……"这哪里是冰冷的机器分析?分明是位懂得蹲下来和孩子对话的"知心姐姐"!

更触动我的是"情感雷达"功能。班上内向的小雨在《我的秘密朋友》里写:"梧桐树洞会替我保守所有心事",系统竟捕捉到文字背后的孤独感,建议我"关注孩子社交需求"。当我悄悄安排班干部主动约小雨跳绳时,她眼里闪烁的惊喜,比任何作文满分都珍贵。

二、三大杀手锏让批改效率翻倍

  1. "火眼金睛"诊断系统
    传统批改像中医"望闻问切",而"题小小"是带着CT机的全科医生。上周布置《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系统精准统计出全班62%学生未使用"先……接着……最后……"的衔接词,38%孩子混淆了"观察"与"观测"的用词区别。我当即调整教案,用"科学实验闯关游戏"专攻薄弱环节,效果立竿见影。

  2. 作文医院"对症开方"
    每个批改报告都像张"电子病历":错别字自动归入"字词门诊部",结构混乱转诊"逻辑急诊科",立意偏差则进入"思维理疗室"。最妙的是"范文手术室"功能——系统会把优秀段落用不同颜色标注,红的代表"创意火花",蓝的标注"情感共鸣",绿的则是"哲理金句"。孩子们抢着"调色盘"似的拼贴范文,比背《满分作文选》管用百倍。

  3. 成长轨迹可视化
    看着电脑里每个学生专属的"写作能力雷达图",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有了数据支撑。小林的"细节描写"从学期初的28分跃升至46分,小美的"立意深度"却持续在35分徘徊。这些数据让我布置分层作业时不再"凭感觉",而是像导航仪般精准定位每个孩子的"最近发展区"。

三、让作文课活起来的秘密武器
上周尝试用"题小小"的"AI共创"功能上作文课,孩子们眼睛亮得像星星。系统先展示半篇《我做了一项小实验》,在"观察蚂蚁搬家"的关键处戛然而止。孩子们接力创作时,AI实时生成续写建议:"如果加入'蚂蚁用触角开议会'的拟人描写会更生动哦!"这种"人机接龙"让教室炸开了锅,连最头疼写作的小胖都举着手喊:"让我试试!"

结语:题小小作文批改不是取代,而是赋能
总有人问我:"AI批改会不会让孩子失去温度?"我的答案是:当"题小小"用算法帮小雨发现文字里的星光,用数据让我看见每个孩子的成长曲线时,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让教育回归本质的摆渡船。现在,我有了更多时间坐在孩子们中间,听他们讲作文里的故事,看那些被AI点燃的童真,在字里行间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