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郑州讯(黄海涛 郑菊凤)“五一”国际劳动节期间,“万物生花”理焱艺术展在郑州天下收藏文化街持续热展。这场展览不仅是艺术家理焱(Lyanne)二十多年艺术生涯的精彩呈现,更是对工业化时代时尚体系的深入思考,是以“制造氧气”为名的精神探索之旅。从巴黎高定工坊到中原腹地,理焱通过雕塑感的服装、富有创意的陶瓷、承载故事的装置等作品,在传统文化与当代语境的交融中,重新构建了艺术与生命的互动空间。

理焱(左二)参加2024巴黎戛纳电影节从雕塑到高定:跨界艺术家的多元视角 理焱的艺术启蒙始于厦门大学雕塑系,而巴黎的时尚舞台则进一步拓展了她的创作边界。从ESMOD到巴黎服装工会学院(IFM),她凭借雕塑的立体思维重新诠释时装设计,曾先后在Louis Vuitton、Hermès以及深受Chanel推崇的传奇品牌Poiret的全球设计总部任职。她的作品以“雕塑与身体的对话”为核心,多次亮相巴黎、纽约时装周,还被Alicia Vikander等国际影星演绎。

理焱(中右)在巴黎参加27国小姐选美大赛这种跨界特质在展览中随处可见:展厅中央的装置《被规训的猎豹》,用带有金属质感的扭曲木框托起猎豹的头部,既是对工业化生产模式的隐喻,也映射了她自身创作历程——从“被选择”到“主动创造”,理焱用十年时间完成了身份的蜕变。

“制造氧气”:对时尚产业的深度思考 展览以“制造氧气”为核心理念,聚焦时尚产业背后的问题。在绘画《时尚浪潮》中,无面人形身披猩红皮草,抱着朽木在深蓝波涛中挣扎,皮草的华丽与海浪带来的压迫感形成鲜明对比。理焱表示,这源于她对时尚产业的观察:“设计师的创作空间受限,而时尚产业背后的种种现象值得深思,我们都与这场时尚潮流紧密相关。”

这种思考也体现在材料运用上。展厅西墙展出的《爱弥儿》陶瓷系列,原本计划以纯白釉面展现偶然之美,却因工匠意外涂上绿斑而呈现别样效果。理焱将这次意外转化为对固定化生产的反讽:“不完美也是一种独特,当艺术被商业模式束缚,偶然的变化就是新的灵感源泉。”作品旁展示的创作手记,记录了她在陶瓷厂创作时的随性瞬间:“随性甩泥,厚薄不一的裂痕中,自然出现了豹子的轮廓。”这种“在变化中创作”,正是她对“人充满各种可能性”的独特诠释。

在地性融合:先锋艺术与中原文化的碰撞 选择郑州天下收藏文化街举办展览,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巧思。这个以玉雕、字画、茶道闻名的传统艺术场所,被理焱融入了前卫元素:埃菲尔铁塔造型倾斜而立,巴黎街区地名醒目展示,营造出独特氛围;憨态可掬、带有青铜质感的豹子雕塑,寓意深刻;针织花朵装饰的雕塑服装,展示手法新颖,将质朴的人台与时装周的高光影像结合,回归创作本真。国际策展人Carmen Zhuang评价:“展览巧妙利用四叶草穹顶的自然光,阳光在陶瓷表面随时间变化,为‘氧气’主题增添了空间美感。”

这种在地性创新与河南文旅的创新发展理念相契合。就像“只有河南·戏剧幻城”用沉浸式剧场展现中原文明,理焱用艺术装置赋予传统文化空间新的活力。她原本计划在展厅入口设置互动影像《被束缚的猎豹》,通过红外感应将观众动作转化为电子豹的动态,展现当代人在生活节奏中的状态。一位年轻观众感慨:“这让我看到了自己在忙碌生活中的模样。”

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编黄海涛先生观展后留言:“我在你《春日来信》里,听到了丛林中《豹子》的呼唤,在《向日葵的柔光》中,闻到了《胡萝卜素》的芬芳,看到了这个春天,你内心向往的星辰大海……”

从郑州到世界:艺术理念的广泛传播作为2024戛纳电影节联名设计师,理焱将国际首展放在郑州,这一举措为中原文化走向世界增添了新亮点。展览特别设置“巴黎速写”展区,首次公开她在时尚工作中的手稿,将1920年代的束腰剪裁与当代解构服装一同展示,揭示时尚发展背后的深层意义。法国文化参赞观展后赞叹:“当西方还在探讨可持续时尚时,中国艺术家已用独特方式给出解答。”

她的艺术实践也颇具意义:作为国际培育钻石设计评审专家,她主导的"艺术赋能"计划,将河南非遗玉雕与现代设计熔铸,创造40余个就业岗位;作为中法文化创意交流协会执行会长,她策划的“中法艺术氧舱”项目,更试图打破次元壁,让豫剧唱腔与巴黎电子乐在元宇宙中共鸣,展现艺术赋能社会的无限可能。

展览开幕当天,理焱在自述中引用维特根斯坦的话:“当世界缺少灵感,我们要学会自己创造。”这场展览就像她在文化领域种下的一片森林——陶瓷的纹路是创意的根基,服装的造型是灵感的枝叶,而每一位观展者,都可能成为新灵感的创造者。 (文/图 黄海涛 中国书画家杂志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