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的白女士(化名)双眼患超高度近视约1900度和1600度,眼轴每年仍不断增长,在医院检查后显示双眼后巩膜葡萄肿,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劈裂,巩膜壁变薄,眼睛像随时会爆炸的“炸弹”,有视网膜脱离的风险。在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经闵寒毅教授实施双眼后巩膜加固手术后,成功为“狂飙”的眼轴踩下“刹车”,左眼眼轴缩短1.31mm,右眼眼轴缩短1.88mm,最佳矫正视力有所提高。

四十年的“狂飙”,眼睛成“定时炸弹”

40岁的白女士是一名高度近视患者,上高中时她双眼的近视度数就已超过800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度数也在年年增加,现在双眼度数已经有1900度和1600度。

“我去配眼镜,度数再怎么往上加,看东西还是不清晰,视力一直提不上去。眼镜厚得像酒瓶底,又沉又不好看,工作和生活上都特别不方便。”白女士说道。

除了高度近视带来的视觉影响,白女士最担心的是自己的眼睛可能随时会“爆”。白女士表示,自己对眼睛的问题一直很重视,之前每年都要到医院做眼底检查。医生表示她的情况属于病理性高度近视,眼轴每年都在涨,使得她的眼球像一颗不断被吹鼓的气球,眼球结构发生改变,眼球壁变得越来越薄,随时有发生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脱离、黄斑病变的风险,并且发生白内障、青光眼的几率也会比正常人要高,严重威胁视力健康。

(白女士双眼眼底照提示豹纹状眼底)

“我之前去过好多大医院,都说我这种情况目前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每年做眼底检查,有问题了再治疗。有家医院说能做后巩膜加固手术,但是没有材料,有了材料也要排队等半年以上。”后来,白女士了解到北京爱尔英智眼科医院的后巩膜加固手术早已开展得非常成熟,抱着一线希望,她来到了这里。

经闵寒毅教授仔细检查,发现白女士双眼均为变性性近视(病理性近视,高度近视),双眼视网膜劈裂,双眼巩膜葡萄肿,左眼眼轴29.32mm,右眼眼轴30.37mm(正常人眼轴在23mm~24mm左右),左眼裸视力0.03,矫正视力只能到0.5,右眼裸视力0.04,矫正视力仅0.2。

(闵寒毅教授为白女士做检查)

为“薄脆”眼球穿上“生物护甲”

“患者是一个很典型的病理性高度近视,且眼轴仍在增长,矫正视力无法提高。综合检查结果,可以采用后巩膜加固手术来进行改善。”闵寒毅教授进一步讲解到,病理性高度近视患者的眼睛就像一个不断吹鼓的气球,而眼球后极部是最薄弱的“承压区”,后巩膜加固手术就是为过度膨胀的气球套上一个坚固的护甲,将具有一定强度以及良好相容性的生物材料植入眼球后方,包裹住视神经周围和后极部区域。

(后巩膜加固原理)

通过这样机械性的加固,不仅能分担眼内压力,阻止眼球进一步扩张,从根本上稳住眼轴;同时还能改善眼底的营养供应,后巩膜加固材料植入后,会刺激眼球后部长出新的血管网,就像给贫瘠的土地重新铺设了“灌溉系统”,改善眼底的血液循环和营养供给。

后巩膜加固手术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能有效延缓和控制病理性近视进展的方法之一。而它最大的价值在于预防性,虽然不会直接降低近视度数,但可以在发生严重眼底病变之前主动干预,大大降低未来发生视网膜脱离、黄斑变性等致盲性严重并发症的风险,保住患者现有的视功能。在过往病例中,有患者术后矫正视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气球上微雕”,以匠心托举光明

听完闵寒毅教授形象而细致地讲解,白女士心中燃起了希望。然而,对于她这样双眼近2000度的超高度近视,眼球结构极为脆弱,后巩膜手术的精细程度与风险无异于“在薄如蝉翼的气球上微雕”,任何细微的偏差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极其考验主刀医生的经验、定力和手上功力。

面对如此严峻的挑战,闵寒毅教授的态度坚定而温暖:“患者还这么年轻,我们不仅要考虑她的现在,更必须为她的未来保驾护航。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都应该迎难而上。”

这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化为了行动。入院当天,在周全的术前准备下,闵寒毅教授凭借其炉火纯青的“手上功夫”与对眼内结构的精准把握,带领手术团队,沉着精准地将加固材料置于关键位置,成功为白女士完成了右眼后巩膜加固术,此后左眼手术也顺利完成。

手术是“堤坝”,长期守护才是关键

术后复查,白女士左眼眼轴由术前29.32mm变为术后28.01mm,缩短了1.31mm;右眼眼轴由术前30.37mm变为28.49mm,缩短了1.88mm,最佳矫正视力由术前0.2提升至术后0.6。对于这个结果,白女士非常满意,她激动地表示:“闵教授帮我解决了眼睛里的大隐患,这么多年来,心里第一次这么踏实,特别感谢闵教授和所有医护人员。”

闵寒毅教授表示,后巩膜加固术好比为脆弱眼底筑起了一道“堤坝”,而术后的定期复查、避免碰撞和养成良好用眼习惯,才是守护这道堤坝、守住光明成果的关键。同时,闵寒毅教授也提醒高度近视的朋友,每年都应做眼底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在必要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在这场持久的视力守护战中,医生和患者是同一战线的战友,将共同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