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邓婕 石鹏 名山融媒

3月27日,第二十届蒙顶山茶文化旅游节在四川雅安开幕,珍藏于故宫博物院的7套12件清代蒙顶山贡茶文物也走出宫殿,在春茶采摘时节“回家探亲”,返回故乡——雅安名山区蒙顶山。并在接下来的3个月时间里,通过蒙顶山茶史博物馆举行的“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览,向世人展示其百年前的原貌,讲述蒙顶山贡茶的历史故事。

“这场展览,我们主要看的是清代贡茶,它可以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制茶文化的最高水平。”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万秀锋在展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大家可以通过展览更直观地感受中国茶文化的顶峰。

7种类“全明星”阵容组团亮相  

每年仅进贡2瓶的“仙茶”尤为珍贵

蒙顶山茶拥有悠久的贡茶历史,是我国较早进入正史的贡茶,唐即列为贡茶,是历代宫廷生活中重要的茶品。清代,产自蒙顶山的贡茶品类有仙茶、菱角湾茶、陪茶、观音茶、春茗茶、名山茶等。

“中国清代贡茶有100多种,目前在故宫博物院珍藏的四川清代贡茶文物有十多种,产自蒙顶山就有7种,而且每个品类都有文物存世,可以说是保存得比较完好。”万秀锋说,此次展览展出了包括茶叶罐、木盒等在内共计12件四川贡茶文物,涵盖7个品类,可以说是全品类阵容参展。

   而说到此次展览最特别的贡茶文物,万秀锋介绍了“仙茶”。

“清代乾隆时期,所有贡茶中,只有四川的仙茶、陪茶、菱角湾茶、观音茶和春茗茶这五种茶品是用银瓶包装的,其中以仙茶为首。而其他绝大多数茶品,都是以锡质或铁质材料包装的。”万秀锋说,“仙茶”极其珍贵,每年进贡数量只有两瓶,主要用于作祭祀太庙,属于使用规格比较高的一种茶品。在故宫出版社出版的《故宫贡茶图典》里就写道:“仙茶作为皇家最重大之典礼郊天及祀太庙之贡品,每岁仅供三百三十五叶”。

透过展陈玻璃,记者看到,“仙茶”包装匣由木质材制成,长约28厘米,宽约11厘米,高约27厘米。明黄色的绫布包裹住木匣内外,匣内有卧槽分置两罐银盒。在木匣顶部设有提手,十分精致,木匣盖面写有“仙茶”标识。

值得一提的是,在光绪年间纂修的《名山县志》中所录的赵懿的《蒙顶茶说》也记载:“二千年不枯不长,其茶叶细而长,味甘而清,色黄而碧,酌杯中,香云蒙覆其上,凝结不散,以其异,谓曰仙茶。”经专家考证,展出的“仙茶”文物银盒里的茶叶细长,状况保存完好,形状也与《蒙顶茶说》中记载的仙茶“叶细而长”相符。

比明前茶还要更快的贡茶速度
    属于蒙顶山产区的独一份包装特色

据了解,清代贡茶分为土供和非土供两类。土贡是每年进贡定额茶叶,由礼部接收,交茶库存贮。非土贡包括节日进贡和临时性进贡,由奏事处接收,交茶房存贮。

万秀锋介绍,非土供一般是官员的个人进贡,它的运输有规定期限,进贡频率更灵活,速度更快一些。“由于四川离北京很远,因此运输蒙顶山贡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贡茶采摘往往在清明节前甚至更早,采摘后需要快速加工、包装运输,对当时的制茶技术和保存技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浏览整场展览,记者发现,不少清代蒙顶山贡茶文物都是明黄色木匣外壳,匣内装有银、锡等金属茶盒、茶瓶,包装风格统一鲜明。对此,万秀锋也特别解释,这就是四川蒙顶山贡茶产区的地方特色。

“根据清代的贡茶制度,产自蒙顶山的茶叶在当地经过粗加工包装后,就会被送往四川布政司的贡房,经过相应的验收、包装环节后,才会被快马加鞭送往京城”。万秀锋说,每个产区的贡茶都有自己的包装特色,大家在展览中看到的明黄色的木匣、明黄色封签以及木匣的外的手提等元素设计,都是四川贡茶包装的标准样式。

“所以不论是从原料加工、运输保存等环节来看,还是从包装设计来看,清代贡茶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顶峰。”在万秀锋看来,这样一场展览,不仅能够让大家直观了解清代贡茶的原貌和文化内涵,还提供了一个沉浸式领略中国制茶文化最高水平的体验场景,有利于加深大众对雅安名山甚至是四川茶文化的理解和认知。

一场精彩的展览,背后离不开精心的策划与筹备。为将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代四川蒙顶山的贡茶文物借展到名山,2023年以来,雅安市、名山区领导先后多次带队前往故宫博物院拜访相关领导、专家,就“故宫贡茶回蒙顶山”活动相关工作进行座谈,并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名山进行实地考察。从达成合作意向到展馆设计、改造,展厅陈设、布置,再到文物的点交运输等等,历时一年多精心筹备。

如今,这12件故宫贡茶文物顺利亮相“故宫贡茶回蒙顶山”展览,等待着更多观众的到来,为人们讲述蒙顶山贡茶的“那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