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绑在牌子上”到“忙在点子上”,石家庄摘牌子背后的治理之变
“腰挺直,头抬高,面带微笑。”讲解员秦韶华边说边站起身,帮个别学员纠正动作。专门化了淡妆来上课的年轻姑娘刘素素,拽了拽新买的白衬衣,微微抬起了头。
12月16日,午后时分,暖洋洋的太阳照在柏坡湖畔的平山县南庄村。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小会议室里,正热火朝天地进行着一场讲解员培训,学员是村里的大姑娘小媳妇。
“这块地方是村里免费给我们培训用的。”村民任爱素笑着对记者说,“等我们培训好了,就有机会在家门口当上讲解员了。”
去年以前,要想在村里找个培训的地方可不容易。党群服务中心门口,挂满了“网格化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服务站”等各种牌子。“今天一项工作要求挂一块牌子、预留专门场所,明天又有一项工作要求专人负责、配备专门办公室,两层楼10个房间全被挤占了。”说到过去的情景,南庄村党支部副书记王惠巧一脸无奈。
村里常住人口只有300来人,有些“办公室”一年到头也没人进,房间长期空置,而真正有场地需求的人和事却“无房可用”。王惠巧给记者举了个例子:南庄村是中共中央组织部旧址所在地,依托红色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产业,他们在党群服务中心开辟了团建活动场地。“然而,工作进展并不顺利。”王惠巧说,去年,他们本可以接待120多个旅游团,但受场所和功能限制,最后只接待了80多个团队。
不仅空间被挤占,工作也越来越多。“每项工作都要建台账、报表格,从早忙到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王惠巧说。
“今年可大不一样了!”王惠巧高兴地说,县里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出实招为村级组织和村干部减负,那些不必要的牌子终于摘掉了。
规范挂牌后,究竟有啥不一样?
“牌子少了,功能并没有减少。”王惠巧说,腾出来的房间到底怎么用,村里经多次商量后,决定实行“一室多用”。比如,“妇女儿童之家”“妇女讲习所”合并,腾出房间用来作农产品展厅;“司法调解室”“退役军人服务站”合并,余出房屋用来拓展图书室空间;村“两委”办公室变为综合服务站,腾出来的地方可以搞培训、开研讨会……
效果怎么样?听听老百姓咋说:“以前办事要满楼跑着找人,现在在一楼就能一站式办齐,方便多了!”“腾出来的地方接待旅游团,再也不愁没场地了。”
“牌子能减,村干部的责任担当不能减。”王惠巧说,现在,她忙得像个陀螺,每天的微信步数都在1万步以上。“银鱼深加工基地得快点建,特色民宿也要加快投入使用,今年至少能带动100多人就业。”虽然还是忙,但她说自己忙得更有意义了。
平山镇孟堡村用好闲置房屋,为村民提供绘画、下棋、阅读场所;东回舍镇东回舍村用闲置办公室扩充村史馆,传承村庄历史文化;两河乡卢家庄村把腾出来的房间用于应急避险,汛期安排村内孤寡老人临时住宿……
“做好基层减负‘后半篇’文章,不断提升基层治理效能,越来越多的村子正在发生新变。”平山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耿伟华说。
今年以来,石家庄市积极开展村级组织“滥挂牌”问题整治,已清理牌匾近7万块,建立常态化挂牌监管机制,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
【现场评】
减负是为了增效
为基层减负是个老问题,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石家庄市紧扣基层痛点难点,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得到广大干部群众点赞叫好,迈出了可喜的“一小步”。
减牌子,不仅要把门前多余的牌子摘掉,更要把牌子背后流于形式的事项清掉。石家庄市逐项梳理审定,清理考核任务,给基层干部“松绑”,不仅减少了人力物力消耗,更让村干部从低效繁琐的事务中腾出手来。
减负是为了增效。牌子“瘦身”后,如何做好减负“后半篇文章”,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就成了一道新的必答题。从石家庄市的实践来看,结合实际、科学放权,让基层干部在为民办实事上有了更大自主权、主动权,才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完成从“忙事务”到“抓服务”的转变,激发为民干实事的干劲儿,把更多精力用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上。
我们期待,各地围绕基层减负探索出更多的真招实招。
(石家庄新闻网记者尚燕华 河北日报记者周洁、董昌)
编辑:王丽平 刘敏
责任编辑:陈霞